張飛廟
張飛廟,又名張桓侯廟,位于云陽縣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,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。 張飛廟與重慶市云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,始建于蜀漢末期,后經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擴建,已有1700多年歷史。現存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,廟宇多為1870年水患后重建。琉璃粉墻、金碧輝煌的殿宇群,依山取勢,廟內碑刻書畫豐富。
建筑
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,依山座巖臨江,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筑渾然一體,相互襯托。廟外黃桷梯道、石橋澗流、瀑潭藤蘿、臨溪茅亭、峻巖古木等景場,秀美清幽。廟內結義樓、書畫廊、正殿、助風閣、望云軒、杜鵑亭、聽濤亭等古建筑,布局嚴謹、層迭錯落、獨具一格,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氣度,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質韻,更有園林點染、竹木掩映、曲徑通幽。因此張飛廟素有“巴蜀勝境”的美稱。
踏上陡峭的臺階走上二樓,劉、關、張桃園三結義的雕塑面江而立,率先映入眼簾。三人神態栩栩如生,背后桃花掩映,給人意氣風發之感覺。周圍畫廊多為名家字畫雕刻,各處樓板都有白色標注,蓋取舊址之原樣翻蓋如此。三樓大殿當中為張飛銅像,此前泥塑無法整體遷移,匠心獨具之雕塑家仿照原樣,雕刻成張飛青銅座像。銅像若有所思,仿佛正在為蜀漢江山、百姓安樂遐思。銅像周圍有張飛四個歷史時期泥塑,主題分別為鞭打都郵、義釋嚴顏、大戰長坂坡及閬中遇難。大殿銅像上面,懸掛了"力扶漢鼎"的牌匾。銅像前,游客多將紅布結系到銅像前的欄桿上,祈求平安。
收藏
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、木刻、字畫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余件。尤其是字畫碑刻,名家圣手,流派紛呈,各領風騷,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,具有較高的歷史、藝術和科研價值,如漢《張表碑》、梁《天臨碑》、黃庭堅書《幽蘭賦》、蘇軾書《前后赤壁賦》、岳飛書《前后出師表》等,因而早有“張祠金石,甲于蜀東”的說法。所以張飛廟又有“文藻勝地”之盛譽。由于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,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。
廟內現存石碑和摩崖石刻及木刻書畫多達數百幅,書畫作品遠自漢唐近至明清各代,名家薈萃,實為罕見。其中以木刻顏真卿書《爭座位帖》;石刻蘇軾作前、后《赤壁賦》大字長卷;石刻岳飛書諸葛亮前、后《出師表》;黃庭堅書《唐韓伯庸幽蘭賦》;鄭板橋書寫的詩文和竹石、蘭石繪畫等最為著名。此外還有劉墉、張船山、竹禪、彭聚星龔睛碑、趙熙、郭尚元、張潮庸、劉貞安等人的木刻字畫,琳瑯滿目,美不勝收。
歷史傳說
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,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,行至云陽,聞說吳蜀講和,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,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,埋葬于飛鳳山麓,世人在此立廟紀念,故有張飛“頭在云陽,身在閬中”之說。 張飛大義大勇,為人民敬仰,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,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。
傳說張飛顯靈將張鵬翮吹送逆風30里;如今,因三峽工程蓄水移至30公里之外。對此,原云陽縣長、詩人肖敏頗有感慨,向筆者贈詩一首志之:"曾經文官拜武將,始有順風三十里。如今江上風更清,送了丞相又送己。"